教育事业
截至2019年末,吉林市共有幼儿园1130所(含附设幼儿班340所)、幼儿教师9817名、在园儿童77077名;小学553所、小学教师15324名、小学生167025名;初中146所、初中教师11828名、初中生90106名;普通高中39所、高中教师6694名、高中生57622名;中等职业学校33所(含职高、成人中专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、进修学校)、职校教师3725名、职校生22769名;特教学校10所、特教教师370名、特教学生1653名。
历史文化
地名由来
秽城时期: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46年(东晋永和二年),是夫余国的前期王城,在东团山遗址发现了吉林省内早的城池,即《三国志·魏志·东夷传》所记载的“秽城”。
船厂时期:公元1409年(明永乐七年)4月,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。辽东都指挥使,骠骑将军刘清先后三次到吉林市造船运粮,并在松花江边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,即阿什哈达摩崖石刻,吉林从此得名“船厂”。公元1658年(清顺治十五年),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,清廷谕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在此恢复船厂造船,操练八旗水师。公元1661年,在此正式建立水师营,驻防旗兵近2000人。公元1671年,宁古塔将军巴海奉旨移驻船厂,统治松花江、乌苏里江、黑龙江流域的重镇。因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《松花江放船歌》有“连樯接舰屯江城”之句,
吉林乌拉(吉林)时期:公元1673年后,“船厂”由于“建木城”、“驻将军”,再叫“船厂”似有不妥,便渐渐改称“吉林乌拉”。意为“沿江的城池”,后来在口语和行文中多将“乌拉”省略,简称吉林。公元1685年,康熙皇帝下令“通称吉林”,从此“吉林”成为法定称谓。
秽城时期: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46年(东晋永和二年),是夫余国的前期王城,在东团山遗址发现了吉林省内早的城池,即《三国志·魏志·东夷传》所记载的“秽城”。
船厂时期:公元1409年(明永乐七年)4月,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。辽东都指挥使,骠骑将军刘清先后三次到吉林市造船运粮,并在松花江边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,即阿什哈达摩崖石刻,吉林从此得名“船厂”。公元1658年(清顺治十五年),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,清廷谕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在此恢复船厂造船,操练八旗水师。公元1661年,在此正式建立水师营,驻防旗兵近2000人。公元1671年,宁古塔将军巴海奉旨移驻船厂,统治松花江、乌苏里江、黑龙江流域的重镇。因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《松花江放船歌》有“连樯接舰屯江城”之句,
吉林乌拉(吉林)时期:公元1673年后,“船厂”由于“建木城”、“驻将军”,再叫“船厂”似有不妥,便渐渐改称“吉林乌拉”。意为“沿江的城池”,后来在口语和行文中多将“乌拉”省略,简称吉林。公元1685年,康熙皇帝下令“通称吉林”,从此“吉林”成为法定称谓。